工作效率

設計個人發展計劃的方法

憤世又對導入個人發展計劃這種想法嗤之以鼻的人,請注意:有效訓練職員的需求現在極為迫切。不妨思考一下,數位顛覆在全球勞動市場引發的怨懟,以及害怕失業的員工所產生的焦慮。Salesforce 執行長馬克・貝尼奧夫(Marc Benioff)今年在達佛斯(Davos)論壇中談話時,提及潛伏的「數位難民」危機。世界領袖也指出,若想縮小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,只能依賴設計大規模的財富強迫重分配機制,或是透過更優質的訓練,讓民眾更容易獲聘。

個人發展計劃也能比您的每日績效評估更深入。這類計劃能為管理階層與職員提供有效的生存守則。重點只在於把事情做對:如此一來,計劃才不會成為許多人眼中煩人的表面功夫。

 

重點在於他人,不是自己

即使是想讓上司驚艷的職員,也可能把發展計劃當成雜事。另外的前提是,管理階層不能再只是專注在自身需求,或一味要求員工的熱忱與能力。話又說回來,之所以想要推動成長計劃,就是為了要滿足公司需求。因此,最重要的目標是訂定能夠同時激勵員工的計劃。如果這點行不通,試著在公司需求以外,讓計劃納入至少一項激勵員工的因素,同時盡量讓員工覺得自己能夠掌握過程。

「個人發展不一定代表往上層移動,」英國特許管理學會表示。「反而是讓個人能夠提升表現,在各職業階段中完全發揮自身潛力。」但是可別忘了重點。隨時準備好一份寫好的營運模式說明,確保職員需求能契合公司需求。

 

認真投入,否則別動手

要讓個人發展計劃發揮功效,關鍵元素之一是培養信任感。基本辦法是固定撥時間給員工。同時也可能是撥款。獲得資金、設備或外界專業訓練都可能是極為必要的。就像匯豐公司(HSBC)的警言:「如果低估了所需資源,就是在冒險培養失敗的職員,打擊士氣、生產力、職員信任。」

認真投入發展計劃也可能意味著,要認真思考計劃結構。您所要做的,不光只是請員工寫下自身技能與嗜好。伊利諾大學(University of Illinois)副研究事務長 Philip Clifford 曾告訴科學期刊《自然》雜誌(Nature),計劃結構有四大要素。其中包含的段落有自我評量與反思、職業選擇與道路、明確短期與長期目標、目標達成與實作辦法。

您或許也想瞭解員工希望由誰教導他們,以及他們偏好的學習方式。有一份有效(但有些冗長)的偏好學習方式調查問卷可以在此取得。

 

 

固定評估

發展計劃應該多久評估一次,依然眾說紛紜。評估太過頻繁,會讓員工覺得喘不過氣。評估間隔太久,則會讓員工偏離目標太遠。匯豐公司建議,針對新進職員的個人發展計劃可以在頭三個月按月評估一次,之後調整為按季評估。至於在職更久的職員,則應每年評估計劃二次。

美國機構組織心理學執業人員 Scontrino-Powell 建議,要訂定明確目標與截止時間。如此一來,就能按季與老闆面談,評估計劃。長期目標也能拆成數個短期區塊,並且定期查核。舉例來說,加強創意思考技能就可能包含參加研討會,針對陳列中旗艦產品撰寫一頁簡述,並說明產品特別的原因。

如果職員無法達成目標,就是時候考慮改變做法了。再次強調,重點是讓職員覺得自己能掌握狀況。製造機會提供自我評量表,能讓職員有機會說明自己與整個流程的改進方式。

 

個人發展計劃人人可用,您也一樣

大家都不希望只有自己被找上。因此,重點是讓發展計劃在組織內的應用範圍更廣泛,連老闆也包括在內。管理階層可能落入的陷阱包含:無法承認自身弱點、習慣對小事發號施令、無法聽取建議。

他們還可能不擅長鼓勵他人。由勞雇諮詢公司 Zenger Folkman 最近的一份研究發現,百分之 21 的受試者承認自己會避免給予負面回饋。更讓人擔憂的是下列這項更高的比率:百分之 37 的人會避免給予正面回饋。

導入外界諮詢師來推動全面評估,讓員工評比老闆,或許是開始規劃流程的辦法。如此一來,評估人員就能協助經理人設計個人發展計劃,處理員工擔憂的事情。反向指導計劃也能納入老闆自己的成長策略。關鍵在於,必須讓經理人自己具備充分技能,來推動個人發展計劃。就連學習如何推動計劃,也可以是計劃的一部分。